六個月
這是我為台灣新開發的交通工具或路線,自己設立的搭乘時間
那就是新線開通後,我自己首度搭乘的時間要在開通六個月以後
高鐵、貓纜、雪隧ˋ高捷以及現在開通的內湖線,除非特殊狀況
我都是秉持這樣的原則
台灣的交通工具很奇特,大的交通工程,施工過程一定風雨不斷
大案小案纏身
媒體爆料伺候(具這階段媒體的說法,這些交通工程都有致命缺點,雪隧是,高鐵也是)
總在氣氛浮動中通車
通車不是就萬事解決,一定風波不斷
不是系統故障、人為操作不良
再來就是客觀環境導致,
人潮眾多,動線規劃設計發生問題,啦哩拉雜
六個月後,因為媒體失去興趣,而且該發生的問題應該都已經發生了,能用不能用大家都有底
有關單位有了解決問題的經驗,人民適應力良好,知道搭車不出事的撇步在哪
這時候一切才算萬事具備
才是使用這些交通工具最好的時機
更奇特的狀況接下來就會出現
之前不被看好的交通工具,大家用的還挺高興的
除了貓纜(可能貓纜建的時候,罵的比較少)
比較倒楣用到一半壞掉,其他
木柵線~一天到晚說沒有零件可以換了
高鐵~一天到晚說會破產
雪隧~一天到晚說有安全問題
高捷~一天到晚說流量不夠
可是這些交通工具大家還是照用,然後用到現在,問題三不五時被拿出來
然後咧~~~悠悠也好幾個年頭過去
不知道這是不是台灣特有的強韌特性,東西就算隨隨便便不精準弄
可是一直都能用
最後我很佩服一些人,通車第一天就報到的人
經過這麼多年的經驗,應該知道第一天通車的經驗都是最差的吧
不是設施沒弄好,就是人員搞不清處狀況
可是卻還是願意去當政策宣導的白老鼠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